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 新华社吴丹妮:记录历史瞬间 走向未知远方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2020年8月,埃及开罗,盛夏。
这是我成为新华社驻开罗分社记者的第22个月。
2018年10月,我如愿以偿踏上中东北非这片“热土”。那天清晨,通红的朝阳挂在机场高速尽头,无数未知开始慢慢累积。
启蒙:山川异域的向往
《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书迷的必读书,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除了精湛的表演和极具张力的推理过程,金字塔、尼罗河、阿布辛贝神庙这些与我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异域景象将我深深吸引。
这或许也是从事国际新闻工作的“原力”所在。在那个还没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法的日子里,向往探索其他文化并记录那里的人和事似乎已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埋下伏笔。
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外语专业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国际新闻传播专业,本硕七年的学习经历令我大体完成了掌握外语沟通交流与新闻采写技能的过程。2012年,通过清华国新海外实习项目的选拔,我在《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分社做实习记者三个月,这一短暂但意义非凡的实践经历也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国际新闻工作者的想法。
2014年毕业后,我进入新华社总编室工作,四年后驻扎在了小时候好奇不已的尼罗河畔。
作为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在海外有181个国境外分支机构,每天24小时以9种语言文字,通过多媒体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我所常驻的埃及既是新华社开罗分社也是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所在地。
埃及地跨亚非,人口已超1亿,是中东北非地区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也设立于此。2011年,埃及爆发举世瞩目的埃及革命,政局不稳,安全形势严峻。2013年,埃及又因大选等引发流血冲突事件,政治形势与社会生活面临严重挑战。2014年6月,埃及大选尘埃落定,政局趋稳,但时至今日仍处于紧急状态之中。
作为驻外记者,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休息时间里也保持待命状态是一种职业习惯。还记得刚到开罗不久便碰上了金字塔旅游巴士爆炸事件,当时的我正准备享用一餐还算地道的重庆火锅,却也只能先撂下碗筷。
在国际新闻里,冲突、骚乱、疾病永远是避无可避的报道元素,中东地区更是国际新闻中地区安全类报道的长期主角。然而在动荡不安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许多同样值得记录的侧面和瞬间。
见证:历史长河的一瞥
久处一地,许多发生过的事情就像窗外的尼罗河水一样在采访、发稿中平静流过,然而却标志着一些时代的终结。
2020年2月25日,曾在埃及执政长达30载的前总统穆巴拉克在首都开罗病逝,终年91岁。穆巴拉克,这个自小就在新闻联播中反复听闻的名字如今真切的“走”到了我的面前。
26日清晨,我与分社摄影记者前往开罗坦塔维将军清真寺报道穆巴拉克的军事葬礼,大批民众手持印有他照片的海报为他送行,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马路边嚎啕大哭。上午,穆巴拉克的遗体在其子陪同下由一架空军直升机运送至清真寺,覆盖着埃及国旗的灵柩由马车拉着缓缓经过清真寺前的一条大道,我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切。
穆巴拉克曾以98.46%的高支持率当选总统,却也是埃及首位受审的前国家元首。从“铁腕”到“铁笼”,他走过了跌宕起伏的戏剧人生,我们则用新闻报道记录了他人生戏剧的最后一个片段。
穆巴拉克并不是我常驻埃及后“目送”消失于历史长河的首位埃及前国家元首。2019年6月17日晚,埃及前总统穆尔西在作为一起间谍案被告接受审理时突发疾病去世,终年67岁,我同样用“新华社开罗电”完成了这一历史瞬间的记录。
在明亚考古发掘现场
在埃及这样考古成就蜚声国际的国家,我们也常有机会穿越三、四千年“触摸”历史。在开罗,我们爬进有着4500多年历史的弯曲金字塔内部墓室,目睹古埃及金字塔修建历史上的重要转变;在卢克索帝王谷,我们在“世界遗产日”当天走进还未全面开放的法老王后奈菲尔塔利的墓室,细赏保存完好、精美绝伦的大量壁画;在明亚图纳山大墓地,我们爬下深达7米的竖井,一探距今约2600年的古埃及王朝祭司墓。
2019年非洲国家杯足球赛媒体区工作
拨开历史的尘雾,埃及人也深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对体育运动热情十足。2019年盛夏,原本应在冬季由喀麦隆承办的非洲杯足球赛移师埃及,以记者身份报道国际A类体育赛事令喜欢看球的我兴奋不已。赛场高温、长时间蹲守、繁杂的球员信息,报道体育比赛远比当一名观众累得多,只是当萨拉赫、马内、马赫雷斯这样的人物从你的身旁走过时,一切似乎又变得值得了。
前路:行走在梦想与现实间
日子仿佛一下就来到了今天。若不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此刻的我应该像去年一样,忙碌地与同事们穿梭在埃及的大街小巷与城市乡村之间。而如今,“与病毒共存”成为了一名常驻埃及记者的新模式。
不久前惊闻去年在开罗国际电影节期间采访过的一位埃及著名女艺术家因感染新冠去世。自2月14日埃及首例新冠确诊病例正式浮出水面以来,单日确诊病例数从几十到破百再到破千,疫情发展势头虽不像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国家那样迅猛,但超1亿的人口基数和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仍然让这个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的国家成为非洲大陆的疫情重灾区之一。
在中埃合作生产口罩项目生产车间拍摄全英文Vlog
在疫情蔓延和经济下滑的双重夹击下,埃及政府提出了“与病毒共存”计划,疫情阴霾中的埃及社会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从记录疫情下埃及鲜橙企业的生产现状到呈现埃及一线医护人员的艰苦辛劳,从关注疫情下埃及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到展现埃及艺术家用音乐抚慰普通民众的感人行动,我们用文字、图片、视频、英文vlog多种形式客观、真实地刻画了“与病毒共存”的埃及在面临全球健康危机时的处境和抉择。
“没有了革命的埃及也基本没有了国际新闻。”这是一位前辈在我来常驻前说的话。盼突发、盼新闻,或许每一个记者的内心都经历过这种“吃人血馒头”的道德挣扎,成为战地记者也或许是许多驻外记者的梦想。然而当我们行走在梦想与现实中时也会发现,新闻的标签不只有战争与流血。
2020年年初王毅外长访问埃及时在记者会上提问
2015年,在新华社社内培养体系和平台资源的支撑下,我到新疆分社进行了8个多月的锻炼。在新疆做一线记者期间,跨草原、翻达坂,从北疆到南疆,从沙漠公路到高山野保区,我们跑遍了几乎所有地州,也记录下了许多普通新疆百姓的感人故事。今年年初,王毅外长访问埃及,我在共见记者会上提出了一个有关新疆的问题,这也让我再次感叹所有经历间有意无意的联结。
2017年大型网络直播节目《红色追寻·足迹》期间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C919飞机工程模拟器内准备直播
2017年9月17日到26日,新华社独家推出“迎接十九大”大型系列网络直播节目《红色追寻•足迹》。短短8天里,我以网络主播身份先后到达深圳、大理、芦山、花垣、上海、兰考、大连、雄安8地,直播记录精准扶贫、科技制造、大国工程中的生动故事,真切地感受、传递着家国命运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一步或许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而我也相信,每个普通人的选择也组成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回望离开学校、走进新华社的那天,一切都是未知而充满挑战,如今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望向前路,我愿意继续迎着未知和挑战,在做好国际新闻、讲好中国故事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更多精彩